BBC聯手央視,嘗試舌尖上的“他”國
  上周末,《舌尖2》第七集落幕。與第一季相比,《舌尖2》在收穫了高收視的同時,一路也伴隨“故事搶鏡”“拍攝抄襲”“解說抒情”等各種爭議。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,總導演陳曉卿坦言,“舌尖”的播出是一個檢驗,而不管劇組收到的數據分析好評率如何,爭議的力量都會顯得很強大。“整個播出是否成功,不是我說了能算,需要一個綜合的考量,最終還是觀眾說了算。”
  1 對《舌尖2》的播出滿意嗎?
  陳曉卿:基本滿意。作為一個打工者,完成了央視的播出任務,達到良好的收視。在一套播出是第一季收視的三倍,紀錄頻道也是將近兩倍,而且維持了七周的高位運轉,我個人沒有預料到周播的收視這麼好。
  2 《舌尖2》播出期間有很多爭議,比如第一集就有人說抄襲,如今怎麼看?
  陳曉卿:我說我們是在“致敬”,片子還沒播我就說了,這意思是說有模仿的成分在裡面,其實第一季就有這個痕跡。這是承認我們的商業紀錄片和發達國家有差距。李書福剛開始造汽車也是模仿,真心希望我們的眼光應該長遠一點,李老師現在是沃爾沃的老闆,“模仿”是必須經歷的階段。當然,如果觀眾覺得不模仿更好,我也同意。在大眾傳播平臺上,觀眾是唯一的裁判,我有兩個觀點,第一點,觀眾永遠是正確的;第二點,如果觀眾錯了,請參照第一點。
  前些天BBC worldwide,也就是大家說到的製作《人類星球》的公司,主動來央視,與頻道領導一起,商討了共同研發《舌尖》適合國際市場的製作模式,比如《舌尖上的英國》,這其中要怎麼找人,什麼架構,剪輯風格,兩家共同研發出操作手冊,直接賣給其他製作機構或者播出平臺。
  3 片中像“陪讀家庭”這樣看上去有一些社會意義的話題,實際上好像反而讓不少觀眾覺得削弱了美食?
  陳曉卿:我最初是挺擔心的,但我希望這麼做,也做了一些調研,但是不是充分不好說。如果從美食的比例上說,技術上《舌尖2》比《舌尖1》的美食一點都不少。如果有機會再繼續做,我會建議攝製組多展現美食的魅力,少些直面現實的內容,我想起碼不會有這麼多爭議。
  4 大家一直在討論的美食和故事之爭,也是你開始就預料到的?
  陳曉卿:其實從《舌尖1》開始,攝製組就想做故事,展現中國人性格上的東西,打開美食這扇窗,讓更多外國人更瞭解中國,選擇中國人性格特質比較明顯的例子。(但不少觀眾可能看《舌尖》就是期待一分鐘一道菜?)《天天飲食》就是這樣的。但我們做的不是美食普及節目。其實,很多時候,我都會感覺自己不太瞭解觀眾,我都50歲了,現在還在學習揣摩觀眾是什麼樣子。6月18日,精編版的《舌尖2》在紀錄頻道重播,每天播出一集。每一集都有改動。爭議比較多的第四集修改挺多的,其中一個9分鐘故事改成7分鐘。
  5 《舌尖2》的解說詞也有人認為太過抒情?
  陳曉卿:解說詞我必須承認有用力過猛的地方,應該更加平實一點,包括配音的時候不要帶感情。可能導演比較年輕,還是太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表達出來,這個觀眾確實說得對,更多觀眾所提的建議讓我明白,他們經歷的比片中呈現的要更真實和殘酷。如果有下次,我會更多做陳述少做評論性的概括。
  6 現在《舌尖》已經形成一個品牌了,說說接下來要啟動的電影版吧。
  陳曉卿:這個片子個人化的東西不是特別強烈,它是電視臺的品牌。就像要拍的大電影,好多人以為是我去拍,其實那是一個品牌合作。
  7 問個看完《舌尖2》後最關心的問題,《舌尖3》什麼時間開拍?
  陳曉卿:《舌尖3》要看央視的總體部署,目前我已經接到新的任務,現在電腦里所有《舌尖》的資料都存在移動硬盤了,接下來兩三年要拍一個關於海洋的紀錄片,或許沒有精力顧及其他。(要計劃拍的海洋是怎樣的?)自然類紀錄片投資多一點,一千多萬,大量的實拍。10個50分鐘的故事,但你說雅克·貝漢幾億人民幣一部電影《海洋》,90分鐘,我們如果做到那樣的水平,還確實有難度。頻道計划下半年開始調研,海洋、氣候、地質學的專家,最基礎的調研,出可行性報告。
  採寫/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
(編輯:SN009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jldjktfj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